流动儿童社区融入项目计划书
(一)项目名称:
希望之光——流动儿童社区融入项目计划书
(二)项目简述:
1.项目背景信息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在庞大的流动群体中流动儿童已然出现,这些流动儿童或者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或者在城市出生且生活在城市,受我国户籍制度的影响,没有现居住地户籍,这使得流动儿童的很多权利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同时由于父母和周围环境等因素使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这势必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我机构所关注的重庆学田湾小学和重庆枣子岚垭小学两所学校所在的社区由城中村改造而成,至今还有很多未改造的居民小院,学校附近有一个大型的综合菜市场、夜市、餐饮一条街等,这里聚集了大量进城务工人员,还有很多拾荒者......他们中间有很多人的子女也跟随他们一起生活,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重庆学田湾小学和重庆枣子岚垭小学约37%的孩子都是打工子弟,他们随父母来到城里,却不太适应城市的生活,加之普通话不好,与城里的孩子的交流有障碍,这些流动儿童很难真正融入到学校、社区的生活中,并对其产生归属感。
2.选择原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儿童逐渐成为一个特殊儿童群体,他们面临着教育缺乏、安全缺保、心理亚健康等问题,亟需社会各界伸出援手予以帮助。流动儿童不仅关系到现实社会的安宁与和谐,还关系到祖国下一代的整体素质,因此我们倡导全社会都重视关心这些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等问题,努力为流动儿童营造良好环境,促使他们快乐健康成长。
3.项目内容简述
希望之光—流动儿童社区融入项目针对所在社区内两所小学(重庆学田湾小学和重庆枣子岚垭小学)的流动儿童,开展融入城市社区的系列活动,包括课业辅导、兴趣培养、亲子教育、心理辅导等综合服务,旨在协助流动人群管理其子女,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习生活质量,帮助流动儿童较快的融入城市社区生活,促进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4.具体实施步骤
前期准备阶段:2013年2月12日—2013年3月20日
(1)通过走访、问卷调查进行需求评估,了解具有潜在需求的孩子的数量、需求的方向等,在社区附近寻找合适的场地,成立希望之光——流动儿童爱心之家,并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
(2)张贴海报、彩页,设立咨询点,宣传项目的服务理念和活动内容,公开招募、筛选服务对象。
(3)培训项目专职人员和志愿者,增加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正式运营阶段:2013年3月21日—2014年3月10日
(1)每周一至周四下午放学后,组织志愿者辅导流动儿童的家庭作业,带领他们熟悉社区环境,加强普通话练习,加深他们和城市孩子的交流与互动。
(2)在机构内配备跳棋、画板、羽毛球等设施以供孩子们在完成作业之后娱乐健身,丰富课余生活。通过趣味问答、设计小游戏、知识竞赛等将学习融入到娱乐中,在娱乐中增强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购买或筹集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在爱心之家建立阅览区,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增长知识,拓宽视野。
(4)在机构内建立一个影音放映区,每月为孩子们放映1—2次励志的、科普的或有关安全常识的影片,帮助他们提高安全意识,了解如何保护自己,远离危险。
(5)在假期或周末开展美术,歌唱等多种兴趣小组活动,发现孩子们的特长,培养其业余爱好,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也可开展1—2次参观游园活动(如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各个名校参观等等)丰富孩子们的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还可以让他们感受名校风采,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6)设计亲子小组游戏,增加流动儿童和父母的互动交流,组织开展家庭亲子合作游戏或知识竞赛,帮助父母和子女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5.项目预算
6.风险预测及应对预案
7.可行性评估
(1)流动儿童问题已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我机构所在的社区流动人口数量较多,开展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入能够得到社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合作,也能引起流动人口的共鸣和参与。
(2)有重庆多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团队、经验丰富的社区工作人员指导工作,有大学生志愿者和退休教师等各界社会热心人士的广泛参与。
(3)机构处于社区的中段,地理位置较为便利,加之距离两所小学较近,在服务对象的招募上有一定的地域优势。
(4)机构内的工作人员经验丰富对街道社区、流动人口的情况较为熟悉,在招募服务对象和开展项目时能减少预期的困难。
8.可持续性评估
我们的项目活动会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也一定能够产生持续的影响。
为了保证此项目产生的正面效应,我们会:
(1)一方面,和政府相关部门、各慈善组织以及学校老师联系,争取多方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我们可开展有益于流动儿童全面发展的低偿服务,以保证项目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服务体系。
(2)定期培训工作人员、服务人员和志愿者,并科学的管理他们,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我们相信此项目能帮助流动儿童更好的融入城市社区,并健康快乐的成长!